中国人待客有句客套话,那就是“趁热吃”,不错吃饭就要趁热吃,这样伴着浓浓的香味,冬季里吃的身上暖洋洋的别提有多舒服了。不过,经常吃过热的食物却会对肠胃造成一定的损害,因为热热的食物首先接触的就是人的肠胃了。近日,据台湾癌症临床研究发展基金会的一项报告指出,吃得过冷过热都会有损肠道和身体机能,平时多吃和体温相近的食物,可以延缓肠胃老化,助人延年益寿。
从冒着热气的面条,到馅料热乎的包子饺子,以及滚烫的火锅,中国人的饮食一直离不开“热”这个字。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表示,这是因为,亚洲人体质相对较弱,吃热食可以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,帮助人们御寒保持体温。相比之下,欧美等地的人体格更壮,平时吃得食物本身热量更高,因此对食物温度没有特别的要求,所以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冷食较多。“当然,中国人爱吃热还有一个原因是,许多食物的美味需要温度来‘激发’,而中国人的味觉和嗅觉早已适应了这种被温度激发出的香味,所以热食成为国人千百年来不变的饮食习惯。”边疆说。
春天一到,万物复苏,生机勃勃,气温也会有所升高。中医指出,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,人体的肝气也开始旺盛。畅气血、排浊气,春季正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机。那么,我们在初春应该做好哪些养生工作呢?
初春养胃:少点酸的来点甜的
医学认为:“春日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。”故春季饮食最好少食酸辣,稍微偏甜较为合适。比如百合、山药、木耳等。其中,粥类饮食最养脾胃。
因此,最合适的食物温度是“不凉也不热”。许多家长在给小宝宝喂饭时,都会吹至微温后再喂,其实,这个温度对成人来说同样是最合适的。用嘴唇感觉有一点点温,也不烫口,就是最适宜的。同样,人们在饮水时也应该讲究温度。日常最好饮用温水,水温在18—45℃之间。过烫的水不仅会损伤牙齿的珐琅质,还会强烈刺激咽喉、消化道和胃黏膜。即使在冬天,喝的水也不宜超过50℃。如果实在怕冷,可以多吃些姜、胡椒、肉桂、辣椒等有“产热”作用的食物,既不会损伤食道,还有额外的保健功效。